7月17日,一场聚焦“粤港生物科技产业创新交流”的会议在广州国际生物岛IHM创新中心举行,以“资本赋能·技术突围·跨境协作”为主题,吸引了近百位来自大湾区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协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
该活动由广州开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广州国际生物岛(中以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指导,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毕马威中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分行和广州开发区企业上市和新三板发展促进会支持举办。
抢抓机遇,企业赴港IPO势头强劲
“铜锣又不够用了!”前段时间,港交所同日迎来6家企业上市敲钟,还有超200家企业排队上市。
据悉,上半年港股市场新股融资金额累计1067亿港元,不仅超越2024年全年募资规模,更以绝对优势登顶全球资本市场榜首。
与此同时,港股医药IPO也呈狂飙之势。有媒体据港交所披露信息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共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而去年全年仅有12家。展望2025年的下半场,企业赴港IPO的劲头仍在继续,有4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
生物岛党委委员、管委会二级调研员张耿表示,港股已成为生物科技企业首选或备选上市地,会议搭建了高效务实的交流平台,共议拥抱政策红利。未来,管委会将进一步搭建“粤港资源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生物科技产业新生态。
如何精准把握这轮风口,成为当天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好的生物科技企业要‘出海’的,要到国际舞台上走一走、看一看,”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主席于常海表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可帮助内地企业高效对接国际资本与规则,尤其适合科技创新型及成长型企业,帮助走好研发、扩张之路。
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助理冯子阳介绍道,今年9月10日至13日,BIOHK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大会致力于搭建链接全球生物科技资源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欢迎行业企业与会,共绘生物科技未来图景。
众所周知,生物科技行业存在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对资金的需求量大等特点,然而很多企业很难满足原有上市标准。未盈利的创新药械企业,其管线开发还在早期阶段,商业保密程度要求高。今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以 18C、18A为特专科技公司与生物科技企业开通上市“快车道”,对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而言是极大的利好。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类似“科企专线”对港股18A规则的升级,具有更有针对性的指引和更强的保密性,降低了在港股上市的难度,建议拟上市企业把握契机,高效完成上市筹备工作。
合规上市,专家建议企业合理筹划税务
港股上市流程复杂、规则严格,要求企业展现出高度的合规性和透明度,这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现实当中,有些企业因为一些历史的税务问题,延缓了上市的进程,甚至不得不放弃了上市。
会上,毕马威华南区生物科技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吴惠煌和毕马威税务总监李小村介绍了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深入理解港股IPO的规则和流程至关重要。据介绍,企业要有合理的税务筹划,精准把控各类涉税风险,确保在合规前提下顺利推进上市进程。
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香港分所顾问律师施正基则重点介绍了港股上市的基本要求,针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港交所推出的18A虽然降低了财务门槛,但强化了研发与资质要求,需要上市申请人特别注意。
当然,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适用于不同的融资方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越秀支行普惠部总经理陈景平介绍生物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关注点,就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他建议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债务融资适用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负债率上升、利息支出增加,但能优化现金流。
此次粤港生物科技产业创新交流活动的举办,为大湾区生物科技企业搭建了一座联通资本与产业、链接粤港与全球的桥梁。在多重政策利好之下,生物科技企业有望加速拥抱资本市场,在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 医星
长宏网-长宏网官网-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